老年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疗指南
发布时间:2025-09-09
老年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疗指南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骨髓增生性肿瘤,以红细胞增多、血栓风险和转化为其他血液疾病为特征。老年人患PV时,需特别关注并发症和个体化治疗。以下是诊疗指南的关键点:
1. 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血红蛋白 > 16.5 g/dL(男性)或 > 16.0 g/dL(女性),或红细胞压积 > 49%(男性)或 > 48%(女性);骨髓活检显示全髓增生;JAK2 V617F突变或类似突变阳性。
次要标准: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降低。
满足所有主要标准或主要标准加次要标准可确诊。
2. 风险评估
老年人PV风险分层基于年龄、血栓史和心血管风险因素:
低风险:年龄 < 60岁且无血栓史。
高风险:年龄 ≥ 60岁或有血栓史。
老年人多属高风险组,需积极干预。
3. 治疗目标
控制红细胞增多,降低血栓风险。
缓解症状(如瘙痒、头痛)。
预防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
4. 治疗策略
放血疗法:一线治疗,目标红细胞压积 < 45%。老年人需监测铁缺乏和心血管耐受性。
药物治疗:
羟基脲:首选 cytoreductive 药物,用于高风险患者,剂量个体化以避免骨髓抑制。
干扰素-α:适用于年轻患者或对羟基脲不耐受者,老年人使用需谨慎 due to side effects。
JAK抑制剂(如鲁索利替尼):用于难治性或症状严重病例,可改善生存质量。
抗血小板治疗: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天)推荐用于所有无禁忌症患者,以降低血栓风险。
5. 监测和随访
定期监测血常规、JAK2突变状态和骨髓功能。
评估血栓事件和转化风险,每6-12个月进行影像学或骨髓检查。
管理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老年人。
6. 预后
老年人PV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10-15年,但个体差异大。积极治疗可延长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建议在多学科团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