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枯竭诊疗指南
发布时间:2025-09-12
职业枯竭(又称职业倦怠或burnout)是一种由长期工作压力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降低。以下是诊疗指南的关键内容:
1. 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ICD-11,职业枯竭被归类为一种职业现象,而非医学疾病,诊断需基于以下核心维度:
情绪衰竭:感觉精力耗尽、疲惫不堪。
去人格化:对工作或他人产生消极、愤世嫉俗的态度。
个人成就感降低:感觉工作无效、缺乏成就。
症状需持续存在并显著影响个人功能,且与工作环境相关。
2. 评估工具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最常用的量表,评估三个维度。
其他工具:如Oldenburg Burnout Inventory (OLBI),用于更广泛评估。
3. 治疗和管理策略
个人层面干预: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帮助调整思维模式、管理压力。
生活方式调整:确保充足睡眠、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并练习放松技巧如冥想或瑜伽。
时间管理:设定界限,避免过度工作, prioritise self-care。
组织层面干预:
工作环境改善:减少工作量、提供支持性领导、 foster a positive workplace culture。
员工援助计划 (EAP):提供咨询和支持服务。
培训和教育:提高对职业枯竭的认识,教授应对策略。
医疗干预:如果伴随焦虑或抑郁,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预防措施
早期识别:定期自我评估和 workplace screening。
促进 work-life balance:鼓励休假、避免加班文化。
支持系统:建立同事和家庭支持网络。
5. 预后
通过积极干预,大多数患者可以改善症状并恢复功能。预后取决于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个人和环境因素。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进行个性化评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