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丘疹性肢皮炎综合征?它的症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5-07-07
小儿丘疹性肢皮炎综合征的定义
小儿丘疹性肢皮炎综合征(Papular Acrodermatitis of Childhood, PAC),也称为Gianotti-Crosti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儿童的皮肤疾病。其特征为肢端(手、脚、臀部)出现对称性、非瘙痒性或轻度瘙痒的红色或肤色丘疹。此病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EB病毒(EBV)。
小儿丘疹性肢皮炎综合征的症状
皮肤表现:
对称性分布的红色或肤色丘疹,直径约1-5毫米。
丘疹多出现在四肢伸侧、臀部,有时可累及面部。
皮疹通常不痒或仅有轻度瘙痒。
全身症状:
轻度发热。
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腋窝和腹股沟)。
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肝脾肿大。
病程:
皮疹通常在2-8周内自行消退,不留疤痕。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持续时间短。
病因与发病机制
小儿丘疹性肢皮炎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与某些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部分病例中,PAC是HBV感染的皮肤表现。
EB病毒(EBV):另一种常见的相关病毒。
其他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也可能与之相关。
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诱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导致皮肤出现特征性丘疹。
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根据特征性的皮疹分布和形态,结合病史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检测HBV、EBV等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
肝功能检查: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
皮肤活检:在疑难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皮肤活检以排除其他皮肤病。
治疗与预后
• 治疗原则:
本病多为自限性,无需特殊治疗。
对症处理:如瘙痒明显,可使用外用抗组胺药或弱效糖皮质激素。
如有病毒感染证据,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 预后: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皮疹可完全消退。
少数与HBV相关的病例需长期随访肝功能。
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减少病毒感染机会。
若孩子出现类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