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它是如何发生的?
发布时间:2025-07-09 06:03:26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定义与发生机制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 D Deficiency Rickets) 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进而引起骨骼生长障碍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尤其是6个月至3岁的儿童。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维持血钙、磷的正常水平,从而保证骨骼的正常矿化。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如何发生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主要与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光照射不足、吸收障碍或代谢异常有关,具体机制如下:
1. 维生素D的来源与代谢
来源:
食物(如鱼肝油、蛋黄、 fortified milk)。
皮肤合成(紫外线B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3)。
代谢:
维生素D在肝脏转化为25-羟维生素D(25(OH)D),在肾脏转化为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
2. 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
摄入不足: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未及时添加辅食或维生素D补充剂。
日光照射不足:居住在高纬度地区、冬季、空气污染、过度防晒等。
吸收障碍:慢性腹泻、脂肪泻、肝胆疾病等影响维生素D吸收。
代谢异常:肝肾功能不全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
3. 病理生理
维生素D缺乏 → 肠道钙、磷吸收减少 → 血钙、磷降低 →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骨矿化障碍 → 佝偻病。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典型症状
骨骼改变:方颅、肋骨串珠、手镯征、脚镯征、O型腿或X型腿。
肌肉无力:抬头、坐、站、走等运动发育延迟。
其他症状:多汗、夜惊、易激惹等。
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25(OH)D降低。
X线检查:长骨干骺端增宽、杯口状改变、骨质疏松。
治疗原则
治疗措施 | 具体方法 |
---|---|
维生素D补充 | 口服维生素D制剂(如维生素D3),剂量根据病情调整。 |
钙剂补充 | 同时补充钙剂,尤其是饮食中钙摄入不足者。 |
日光照射 | 每日适当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 |
对症治疗 | 纠正骨骼畸形(如严重者需骨科干预)。 |
如何预防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孕期预防:孕妇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和日光照射。
婴儿期预防: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日),母乳喂养儿更应注意。
儿童期预防:保证均衡饮食,适当户外活动。
关键点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避免遗留骨骼畸形。
定期随访血生化指标和骨骼X线,评估治疗效果。
若有疑似症状,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