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10 03:26:24
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的定义
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是指由于长期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儿童体重明显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的标准,身体脂肪和肌肉组织显著减少的一种营养不良状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
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的主要原因
1. 饮食摄入不足
母乳喂养不足: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母乳不足或过早断奶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辅食添加不当:辅食添加过晚或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婴幼儿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
食物质量差:长期以低营养密度食物为主,如稀粥、淀粉类食物,缺乏优质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
2. 疾病因素
消化吸收障碍:如慢性腹泻、乳糖不耐受、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慢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病、结核病等消耗性疾病,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
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麻疹等,导致食欲下降和营养消耗增加。
3. 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
喂养知识缺乏:家长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导致喂养不当。
卫生条件差:不良的卫生环境增加感染风险,间接导致营养不良。
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的典型症状
体重不增或下降:体重低于同龄儿童平均体重的60%-80%。
皮下脂肪减少:面部、四肢、臀部脂肪明显减少,皮肤松弛。
肌肉萎缩:四肢肌肉薄弱,活动无力。
生长发育迟缓:身高增长缓慢,智力发育可能受影响。
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病程迁延。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测量体重、身高、头围,评估皮下脂肪厚度。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蛋白、微量元素等,评估营养状况。
生长发育评估:使用生长曲线图,比较同龄儿童标准。
治疗原则
治疗措施 | 具体内容 |
---|---|
营养支持 | 逐步增加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高营养密度食物。 |
治疗原发病 | 如控制感染、纠正消化吸收障碍等。 |
营养教育 | 指导家长科学喂养,改善饮食习惯。 |
定期随访 | 监测生长发育指标,调整营养方案。 |
如何预防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
提倡母乳喂养:至少母乳喂养至6个月,适时添加辅食。
均衡饮食:保证食物多样性,提供足够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
定期体检: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早期发现营养不良。
改善卫生条件:预防感染,减少营养消耗。
关键点
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是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家长应重视儿童的饮食营养,避免单一食物喂养。
如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