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免疫介导性肾脏病?它是如何发生的?
发布时间:2025-06-30 04:29:18
免疫介导性肾脏病的定义与发生机制
免疫介导性肾脏病 是指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的肾脏损伤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通常涉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自身抗体的产生或细胞免疫的异常激活,进而引发肾脏炎症和损伤。常见的免疫介导性肾脏病包括IgA肾病、狼疮性肾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
免疫介导性肾脏病是如何发生的?
免疫介导性肾脏病的发生主要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有关,具体机制包括:
1. 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或系膜区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例如,IgA肾病中,IgA免疫复合物在系膜区沉积,导致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
2. 自身抗体产生
自身抗体直接攻击肾脏组织,如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在Goodpasture综合征中的作用。
在狼疮性肾炎中,抗双链DNA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引发炎症。
3. 细胞免疫异常
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异常激活,导致细胞因子释放,引发肾脏损伤。
例如,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中性粒细胞被激活,释放活性氧和蛋白酶,损伤血管和肾脏。
免疫介导性肾脏病的典型症状
蛋白尿: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
血尿:肉眼或镜下血尿,提示肾小球炎症。
高血压:肾脏损伤导致水钠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肾功能不全:严重时可出现少尿、水肿和电解质紊乱。
诊断方法
尿液检查:检测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血液检查:评估肾功能(如血肌酐、尿素氮)和免疫指标(如补体、自身抗体)。
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是诊断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CT,评估肾脏大小和结构。
治疗原则
类型 | 治疗方法 |
---|---|
免疫抑制治疗 | 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 |
靶向治疗 | 如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用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 |
支持治疗 | 控制血压(ACEI/ARB)、减少蛋白尿、纠正电解质紊乱。 |
血浆置换 | 用于重症患者,如Goodpasture综合征。 |
如何预防免疫介导性肾脏病?
控制感染:某些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可触发免疫反应。
避免滥用药物: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诱发肾脏损伤。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免疫异常。
关键点
免疫介导性肾脏病需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避免不可逆的肾脏损伤。
个体化治疗方案应根据病理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
长期随访和监测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有疑似症状,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