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它是如何发生的?
发布时间:2025-06-25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定义与发生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也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是一种由IgE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迅速发生。这种反应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包括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
Ⅰ型超敏反应是如何发生的?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致敏阶段和效应阶段。
1. 致敏阶段
初次接触过敏原:个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时,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物质。
IgE抗体产生:B细胞被激活,产生针对该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抗体。
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这些IgE抗体随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I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致敏。
2. 效应阶段
再次接触过敏原:当个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过敏原与已经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交联。
细胞脱颗粒:这种交联触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预先合成的介质(如组胺)和新合成的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等)。
炎症反应:这些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等效应,导致过敏症状。
Ⅰ型超敏反应的典型症状
皮肤: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瘙痒。
呼吸系统:鼻炎、哮喘、喉头水肿。
消化系统:腹痛、腹泻、呕吐。
全身性反应:过敏性休克(最严重,可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过敏史和症状。
皮肤点刺试验:将少量过敏原注入皮肤,观察反应。
血清IgE检测:测量血液中特异性IgE水平。
激发试验:在严格控制下,让患者接触可疑过敏原。
治疗原则
类型 | 治疗方法 |
---|---|
避免过敏原 | 识别并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 |
药物治疗 | 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用于过敏性休克)。 |
免疫疗法 |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 |
如何预防Ⅰ型超敏反应?
避免已知过敏原:如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
携带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EpiPen)。
定期随访:与过敏专科医生保持联系,调整治疗方案。
关键点
Ⅰ型超敏反应是IgE介导的快速免疫反应。
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需立即治疗。
早期诊断和避免过敏原是预防的关键。
若有疑似症状,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