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参考内科学)
出血性疾病是怎么回事?
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止血机制异常导致的自发性出血或外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血管异常
遗传性血管壁结构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获得性血管壁损伤:如过敏性紫癜、感染、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等。
2. 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数量减少
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破坏增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
(2)血小板功能异常
遗传性: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获得性:如尿毒症、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影响。
3. 凝血因子异常
(1)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A(因子VIII缺乏)。
血友病B(因子IX缺乏)。
血管性血友病(vWF缺乏)。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维生素K缺乏:影响因子II、VII、IX、X的合成。
肝脏疾病:肝脏是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肝病可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
4. 抗凝或纤溶系统异常
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过量、狼疮抗凝物等。
纤溶亢进:如原发性纤溶亢进、继发于DIC的纤溶亢进等。
5. 其他
复合因素:如严重肝病可同时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及纤溶亢进。
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