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原发性大动脉炎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
多发性大动脉炎如何鉴别诊断?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方法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肉芽肿性大血管炎,主要影响主动脉及其分支。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并排除其他血管疾病。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和病史
1. 常见症状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盗汗(急性期)。
血管相关症状:肢体间歇性跛行、无脉或脉搏减弱、血压不对称(如双上肢血压差 > 10 mmHg)、血管杂音。
器官缺血症状:视力模糊或失明(视网膜缺血)、头晕或晕厥(脑缺血)、胸痛或腹痛(内脏缺血)。
2. 高危人群
年轻女性(常见于 20-40 岁)。
亚洲人群发病率较高。
有自身免疫疾病家族史者。
二、实验室检查
1. 炎症指标
血沉(ESR)和 C 反应蛋白(CRP):通常升高,反映疾病活动性。
全血细胞计数:可能出现贫血或白细胞增多。
2. 自身抗体检测
抗核抗体(ANA)等可能阳性,但非特异性,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自身免疫病。
3. 其他检查
肾功能和电解质:评估肾动脉受累。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并发症。
三、影像学检查(关键诊断工具)
1. 血管超声
表现:血管壁增厚、狭窄或闭塞,血流异常。
优点:无创、经济,适合初步筛查。
缺点:对深部血管评估有限。
2. CT 血管成像(CTA)或 MR 血管成像(MRA)
表现:主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扩张或动脉瘤形成,血管壁增厚和强化。
优点:高分辨率,可全面评估血管病变。
缺点:有辐射(CTA)或成本较高。
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表现:金标准,显示血管狭窄、闭塞和侧支循环。
优点:最准确,可指导治疗。
缺点:有创性,风险较高。
四、诊断标准(常用 1990 年 ACR 标准)
符合以下 6 项中至少 3 项:
发病年龄 ≤ 40 岁。
肢体间歇性跛行。
肱动脉脉搏减弱。
双上肢收缩压差 > 10 mmHg。
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
动脉造影异常。
五、鉴别诊断
| 疾病 | 鉴别要点 |
|---|---|
| 巨细胞动脉炎 | 主要影响颅动脉,常见于老年人,有颞动脉压痛和头痛。 |
| 动脉粥样硬化 | 多见于老年人,有心血管风险因素,影像学显示钙化斑块。 |
| 其他血管炎 | 如贝赫切特病,有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等特征。 |
六、诊断流程总结
临床评估:症状、体征和病史。
实验室检查:ESR、CRP 等炎症指标。
影像学检查:超声、CTA/MRA 或 DSA 确认血管病变。
应用诊断标准:如 ACR 标准。
排除其他疾病:通过鉴别诊断。
关键点
🔹 早期诊断 至关重要,可预防不可逆的血管损伤。
🔹 影像学 是核心,DSA 为金标准但非首选。
🔹 多学科团队(风湿科、血管外科)参与管理。
建议:疑似患者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