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参考内科学)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怎样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治疗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中毒是常见的药物过量情况,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治疗的关键在于 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主要包括解毒剂使用、支持治疗和重症监护。
一、解毒剂治疗(N-乙酰半胱氨酸,NAC)
1. 适应症
所有疑似或确诊的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患者,尤其是摄入量超过 150 mg/kg(成人)或 200 mg/kg(儿童)。
即使无症状,也应尽早开始治疗(最好在摄入后 8小时内)。
2. 给药方案
静脉给药(首选):
负荷剂量:150 mg/kg,溶于5%葡萄糖溶液,输注15-60分钟。
维持剂量:50 mg/kg(输注4小时),随后 100 mg/kg(输注16小时)。
口服给药(如无法静脉给药):
负荷剂量:140 mg/kg。
维持剂量:70 mg/kg,每4小时一次,共17次。
3. 注意事项
NAC在摄入后 24小时内 仍可能有效,但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对过敏患者需谨慎,可考虑脱敏或改用其他方案。
二、支持治疗
1. 胃肠道去污
活性炭:在摄入后 1-2小时内 给予(剂量:1 g/kg,最大50 g)。
注意:活性炭可能吸附口服NAC,需间隔至少1小时。
2. 肝功能支持
监测肝功能(ALT、AST、INR、胆红素)和肾功能。
如出现肝衰竭,需转入重症监护,考虑肝移植评估。
3. 其他对症治疗
纠正电解质紊乱、低血糖、凝血功能障碍等。
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仅用于清除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本身不可透析)。
三、重症监护指征
肝性脑病(任何阶段)。
凝血功能障碍(INR>1.5)。
肾功能衰竭(少尿或无尿)。
代谢性酸中毒(pH<7.3)。
四、预后评估
早期治疗者预后良好,肝衰竭风险低。
如出现 肝性脑病、INR>2.0、酸中毒(pH<7.3),提示预后不良,需紧急肝移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