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念白菌病,雪口病,新生儿鹅口疮)
鹅口疮如何鉴别诊断?
鹅口疮的诊断方法
鹅口疮的诊断主要基于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 真菌培养。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
口腔黏膜出现 白色斑块,状如凝乳,可擦拭但易出血。
伴有 疼痛、灼热感,影响进食和吞咽。
常见于 婴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
2. 体征
斑块可分布在 舌、颊黏膜、腭部 等部位。
严重时可能蔓延至 咽喉或食管。
二、实验室检查
1. 直接镜检
取口腔分泌物涂片,使用 KOH 溶液 处理后镜检,可见 酵母菌和假菌丝。
优点:快速、简便。
2. 真菌培养
在 沙保弱培养基 上培养,确认 白色念珠菌 生长。
适用情况:镜检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或用于耐药性测试。
3. 其他检查
HIV 检测:对于反复发作或严重病例,排除免疫缺陷。
血糖检测:评估是否合并糖尿病,因高血糖易诱发感染。
三、鉴别诊断
疾病 | 特点 | 鉴别点 |
---|---|---|
口腔白斑 | 白色斑块,不可擦拭 | 无真菌证据,可能为癌前病变 |
扁平苔藓 | 网状或条纹状白色病变 | 常伴瘙痒,镜检无真菌 |
疱疹性口炎 | 水疱、溃疡,疼痛明显 | 病毒性,无白色斑块 |
四、诊断流程总结
病史询问:了解免疫状态、用药史(如抗生素、激素)。
临床检查:观察口腔病变特征。
镜检确认:首选直接镜检。
培养或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进行,以排除其他疾病。
关键点
🔹 鹅口疮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及时诊断可避免并发症。
🔹 直接镜检 是快速诊断的首选方法。
🔹 治疗 包括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氟康唑),并处理 underlying 病因。
建议:婴儿、老年人或免疫抑制患者出现口腔白色病变时,应尽早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