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后滑囊炎(参考外科学)
跟腱后滑囊炎如何鉴别诊断?
跟腱后滑囊炎的诊断方法
跟腱后滑囊炎的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足部疾病。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初步评估(症状和病史)
1. 常见症状
疼痛:位于跟腱后方,尤其在活动或穿鞋时加重。
肿胀:跟腱后部可见或可触及的肿块。
压痛:直接按压滑囊区域时疼痛明显。
活动受限:踝关节活动时不适,可能伴有僵硬。
2. 高危因素
过度使用:如跑步、跳跃等重复性活动。
鞋具不当:穿硬底鞋或高跟鞋。
解剖异常:如Haglund畸形(跟骨后上突起)。
创伤或炎症史:既往足部受伤或关节炎。
二、体格检查
1. 视诊和触诊
视诊:观察跟腱后部是否有红肿或肿块。
触诊:直接按压滑囊区域(跟腱与跟骨之间),检查压痛和肿胀。
活动测试:评估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时疼痛是否加重。
2. 特殊测试
挤压测试:挤压跟腱后滑囊,若疼痛再现,提示炎症。
鞋具测试:让患者穿不同鞋子评估症状变化。
三、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
目的:排除骨折、骨刺或Haglund畸形。
表现:可能显示跟骨后上缘骨质增生。
优点:快速、经济,适合初步筛查。
缺点:无法直接显示滑囊炎。
2. 超声检查
目的:直接观察滑囊肿胀和积液。
表现:滑囊增厚、低回声区域(表示炎症或积液)。
优点:无辐射、实时成像,可动态评估。
缺点:操作者依赖性较强。
3. MRI检查
目的:详细评估软组织炎症、排除其他病变如跟腱炎。
表现:T2加权像上滑囊高信号(表示水肿或炎症)。
优点:高分辨率,全面评估。
缺点:成本高、时间较长。
四、鉴别诊断
疾病 | 主要特征 | 鉴别要点 |
---|---|---|
跟腱炎 | 跟腱本身疼痛和肿胀 | 疼痛位于跟腱中段,而非后方滑囊 |
跟骨后滑囊炎 | 类似,但滑囊位置略有不同 | 需通过影像学定位区分 |
骨折或应力性骨折 | 骨痛,活动加重 | X线或MRI显示骨折线 |
关节炎或感染 | 系统性症状,如发热 | 血液检查(如CRP、ESR)异常 |
五、诊断流程总结
病史采集:询问症状、活动史和鞋具使用。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跟腱后部压痛和肿胀。
影像学评估:首选X线排除骨异常,超声或MRI确认滑囊炎。
排除其他疾病:通过检查和测试区分类似病症。
关键点
🔹 早期诊断 可预防慢性化,通过休息和物理治疗 often 有效。
🔹 超声 是首选影像学方法,因其无创且能直接显示滑囊。
🔹 若保守治疗无效,考虑进一步检查或专科会诊。
建议:避免过度活动、穿合适鞋具,并及时就医 if 症状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