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损伤(参考内科学)
肝外胆管损伤如何鉴别诊断?
肝外胆管损伤的诊断方法
肝外胆管损伤的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或 手术探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
腹痛:右上腹或上腹部持续性疼痛。
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
发热:可能伴有胆管炎。
恶心、呕吐。
2. 体征
腹部压痛:右上腹或上腹部。
反跳痛:提示腹膜炎。
Murphy征阳性:见于胆囊炎。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检查
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
ALP(碱性磷酸酶)、GGT(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升高。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
2.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
三、影像学检查
1. 腹部超声
胆管扩张:肝外胆管直径>8mm。
胆管壁增厚。
胆管周围积液。
2. CT/MRI
胆管损伤的直接征象:如胆管中断、狭窄。
胆管周围积液。
3. 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无创性检查,可清晰显示胆管树。
4.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金标准,可同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诊断流程总结
临床表现评估:腹痛、黄疸、发热。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MRCP。
必要时ERCP或手术探查。
关键点
🔹 早期诊断和治疗 可避免严重并发症如胆汁性腹膜炎、败血症。
🔹 ERCP 是诊断和治疗的金标准。
🔹 手术探查 适用于无法通过ERCP确诊或治疗的患者。
建议:对于疑似肝外胆管损伤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影像学检查和ERCP以明确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