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于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的青光眼(白内障手术后继发青光眼,继发于无晶状体眼和假晶状体眼)
继发于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的青光眼如何鉴别诊断?
继发于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的青光眼的诊断
继发于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的青光眼诊断需结合 病史、临床表现、眼部检查 和 影像学评估,以确定病因和制定治疗策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病史采集
1. 关键病史
白内障手术史:包括手术时间、类型(如超声乳化、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情况。
术后并发症:如炎症、出血、晶状体囊袋破裂等。
症状:眼痛、视力模糊、头痛、恶心(可能提示急性眼压升高)。
既往眼病史:如青光眼、糖尿病、高血压等。
二、临床表现
1. 常见症状
眼压升高(可能导致视神经损伤)。
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
眼部充血、疼痛(尤其在急性发作时)。
2. 体征
前房角检查:可能显示房角关闭或粘连(常见于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状体眼导致的继发性青光眼)。
视盘评估:杯盘比增大,提示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
三、眼部检查
1. 眼压测量
Goldmann压平眼压计:标准方法,测量眼压是否升高(正常范围10-21 mmHg)。
动态轮廓眼压计:更准确,减少角膜厚度影响。
2. 前房角镜检查
评估房角结构,识别关闭、粘连或色素沉着。
无晶状体眼可能导致房角支持丧失,人工晶状体眼可能引起炎症或机械阻塞。
3. 视神经和视野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视野检查:如Humphrey视野分析,检测视野缺损。
4. 其他检查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高分辨率成像,评估前房角和晶状体囊袋情况。
角膜厚度测量:排除角膜因素影响眼压读数。
四、影像学评估
1. 眼部B超或MRI
用于评估眼内结构,如人工晶状体位置、玻璃体情况。
2. 房角成像
如前段OCT,提供房角详细视图。
五、鉴别诊断
类型 | 主要病因 | 诊断要点 |
---|---|---|
无晶状体眼继发青光眼 | 晶状体缺失导致房角改变 | 病史无晶状体,房角可能关闭或粘连 |
人工晶状体眼继发青光眼 | 人工晶状体相关炎症或阻塞 | 人工晶状体植入史,可能伴炎症体征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 房水流出受阻 | 无手术史,房角开放 |
其他继发性青光眼 | 如新生血管性、炎症性 | 相关全身或眼部疾病证据 |
六、诊断流程总结
详细病史和症状评估。
眼部检查:眼压、前房角、视神经评估。
影像学辅助:如UBM或OCT确认结构异常。
排除其他类型青光眼。
关键点
🔹 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以防止视神经不可逆损伤。
🔹 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 患者应定期随访眼压和视野。
🔹 治疗 包括药物、激光或手术,取决于病因和严重程度。
建议:白内障术后患者出现眼痛或视力变化时,应及时就医进行青光眼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