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粒细胞缺乏(参考内科学)
急性粒细胞缺乏如何鉴别诊断?
急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方法
急性粒细胞缺乏(Agranulocytosis)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显著下降,通常<0.5×10⁹/L。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
突发高热(体温>38.5°C)。
咽痛、口腔溃疡(常见首发症状)。
皮肤感染(如疖、痈)。
全身乏力。
2. 体征
口腔黏膜溃疡(可能伴坏死)。
淋巴结肿大(少见)。
肝脾肿大(罕见)。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⁹/L(关键指标)。
白细胞总数降低(通常<2×10⁹/L)。
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通常正常(除非合并其他血液病)。
2. 骨髓穿刺(确诊依据)
骨髓增生减低或活跃。
粒细胞系显著减少或缺如。
红系和巨核细胞系通常正常。
3. 其他检查
血培养(排除败血症)。
自身抗体检测(如ANA,排除自身免疫病)。
药物筛查(常见诱因:抗甲状腺药、抗生素、化疗药等)。
三、诊断标准
项目 | 标准 |
---|---|
ANC | <0.5×10⁹/L |
临床表现 | 发热、感染症状 |
骨髓检查 | 粒细胞系减少或缺如 |
排除其他原因 | 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
四、鉴别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
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态造血现象。
五、治疗原则(简要)
停用可疑药物(首要措施)。
抗感染治疗(广谱抗生素+抗真菌药)。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支持治疗(隔离、营养等)。
关键点
🔹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死亡率高(10-30%)。
🔹 药物是主要诱因,需详细询问用药史。
🔹 骨髓检查 是确诊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