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参考内科学)
黏多糖贮积症是怎么回事?
黏多糖贮积症的主要病因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es, MPS)是一组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由于溶酶体中特定酶的缺乏,导致黏多糖(糖胺聚糖)无法正常降解而在细胞内贮积,引起多系统损害。
1. 遗传因素
主要病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大多数类型)或X连锁隐性遗传(如MPS II型)。
由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编码溶酶体酶的基因缺陷,酶活性降低或缺失。
父母双方为携带者时,子女有25%的几率患病。
2. 酶缺乏类型
根据缺乏的酶不同,MPS分为多种亚型(如MPS I, II, III, IV, VI, VII),每种对应不同的基因突变:
(1)MPS I型(Hurler综合征等)
缺乏α-L-艾杜糖醛酸酶,由IDUA基因突变引起。
(2)MPS II型(Hunter综合征)
缺乏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由IDS基因突变引起,为X连锁遗传。
(3)MPS III型(Sanfilippo综合征)
缺乏四种不同酶之一(如硫酸胺酶),由相应基因(如SGSH)突变引起。
(4)其他亚型
MPS IV型(Morquio综合征):缺乏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或β-半乳糖苷酶。
MPS VI型(Maroteaux-Lamy综合征):缺乏芳基硫酸酯酶B。
MPS VII型(Sly综合征):缺乏β-葡萄糖醛酸酶。
3. 病理机制
酶缺乏导致黏多糖(如硫酸皮肤素、硫酸肝素)在溶酶体中贮积,影响细胞功能。
贮积物累积在组织器官(如骨骼、心脏、神经系统),引起进行性损害。
4. 风险因素
家族史:有MPS家族史的个体风险增加。
遗传咨询:携带者检测可帮助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