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承霤病,胡勒综合征,软骨-骨营养不良,粘多糖病Ⅰ型,粘多糖增多症Ⅰ型,粘多糖贮积)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是怎么回事?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病因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I, MPS I)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属于溶酶体贮积病。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特定酶的缺乏,从而影响黏多糖(糖胺聚糖)的正常降解和代谢。
1. 遗传基础
主要病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IDUA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4p16.3)突变引起。
IDUA基因编码α-L-艾杜糖醛酸酶(α-L-iduronidase),这是一种溶酶体酶,负责降解硫酸皮肤素(dermatan sulfate)和硫酸类肝素(heparan sulfate)等黏多糖。
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显著降低或完全缺失,使黏多糖无法被正常分解,从而在溶酶体中积累,损害细胞功能。
2. 酶缺乏的后果
黏多糖的异常积累主要影响结缔组织、骨骼、心脏、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积累的黏多糖干扰正常细胞代谢,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症状。
3. 突变类型和变异
已发现数百种IDUA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等,这些突变影响酶的合成、稳定性或催化活性。
突变类型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严重突变(如W402X、Q70X)常导致Hurler综合征(严重型),而 milder 突变可能导致Hurler-Scheie或Scheie综合征(较轻型)。
4. 遗传模式
父母双方均为携带者(杂合子)时,子女有25%的概率患病,50%的概率成为携带者,25%的概率正常。
携带者通常无症状,但可通过基因检测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