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参考内科学)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是怎么回事?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病因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胃部分或全部切除后,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其主要病因包括:
1. 胃切除手术的影响
胃窦切除:胃窦是控制胃排空的重要部分,切除后可能导致胃排空功能障碍,增加胆汁返流风险。
幽门功能丧失:幽门是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的阀门,胃切除后幽门功能丧失,胆汁易返流入胃。
2. 胆汁和胰液的刺激
胆汁酸:胆汁中的胆汁酸对胃黏膜有直接毒性作用,可破坏胃黏膜屏障。
胰酶:胰液中的消化酶可进一步损伤已受损的胃黏膜。
3. 胃酸分泌减少
胃切除后,胃酸分泌减少,胃内pH值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细菌可分解胆汁酸产生更多有毒物质,加重黏膜损伤。
4. 胃肠动力异常
胃切除后,胃肠动力紊乱,排空延迟,增加了胆汁与胃黏膜接触的时间。
5. 其他因素
手术方式:如Billroth II式吻合术比Billroth I式更易引起胆汁返流。
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胆汁的敏感性较高,即使少量返流也可引起明显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