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参考内科学)
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何鉴别诊断?
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 内镜检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
1. 常见症状
腹泻(脂肪泻为主)
体重下降
乏力
贫血
水肿(低蛋白血症)
2. 其他症状
骨痛(骨质疏松或骨软化)
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
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
血常规:贫血(多为缺铁性或巨幼细胞性贫血)
生化检查:低蛋白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
维生素水平: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D等降低
2. 粪便检查
粪便脂肪定量:>7g/24h(金标准)
苏丹III染色:阳性(脂肪滴)
三、影像学检查
1. 腹部X线
肠袢扩张、液平(肠梗阻表现)
2. 腹部CT/MRI
肠壁增厚、肠袢扩张
排除其他腹部疾病
四、内镜检查
1. 胃镜
观察残胃情况,排除吻合口溃疡、狭窄等
2. 小肠镜/胶囊内镜
观察小肠黏膜,排除克罗恩病、乳糜泻等
五、诊断流程总结
详细询问病史(胃切除手术方式、术后时间)
临床表现评估(腹泻、体重下降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粪便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CT/MRI)
内镜检查(必要时)
关键点
🔹 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 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和多种检查手段。
🔹 粪便脂肪定量 是诊断的金标准。
🔹 内镜检查 有助于排除其他小肠疾病。
建议:胃切除术后患者应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吸收不良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