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参考内科学)
心律失常是怎么回事?
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心脏结构异常
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导致心律失常。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
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2. 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高钾血症: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
低镁血症:与多种心律失常相关。
3. 药物和毒素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其他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毒素:如酒精、咖啡因、尼古丁等。
4.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房颤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
嗜铬细胞瘤:由于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可导致心律失常。
5. 遗传因素
长QT综合征: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布鲁加达综合征:另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6. 其他因素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交感神经兴奋。
感染:如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创伤:如心脏手术或导管消融术后的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