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参考内科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病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其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 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自身的血小板。
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在脾脏中被过度破坏。
2.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继发性ITP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常见病因包括:
(1)感染
病毒感染(如EB病毒、HIV、肝炎病毒等)可能触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
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也可能与ITP相关。
(2)药物
某些药物(如肝素、奎宁、磺胺类抗生素等)可能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化疗药物可能直接抑制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
(3)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能伴随血小板减少。
(4)血液系统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能影响血小板生成。
(5)其他因素
妊娠:部分孕妇可能出现妊娠期血小板减少。
脾功能亢进:脾脏肿大可能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3. 其他少见病因
输血后紫癜:罕见,发生在输血后。
血栓性微血管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