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症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病因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通常<150×10⁹/L),其病因多样,可分为生成减少、破坏或消耗过多和分布异常三大类。
1. 血小板生成减少
骨髓中血小板生成不足,常见原因包括:
(1)骨髓抑制
化疗或放疗: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2)骨髓浸润
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肿瘤侵犯骨髓。
骨髓纤维化:骨髓被纤维组织替代。
(3)营养缺乏
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影响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生成。
2.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
(1)免疫性破坏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自身抗体攻击血小板。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2)非免疫性破坏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US)。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广泛微血栓形成消耗血小板。
(3)药物或感染
药物(如肝素、奎宁、磺胺类)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病毒感染(如HIV、EBV、CMV)可能抑制骨髓或增加血小板破坏。
3. 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脾脏肿大时,血小板在脾内滞留增多,循环血小板减少。
4. 其他原因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
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如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HELLP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