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食管炎(参考内科学)
药物性食管炎如何鉴别诊断?
药物性食管炎的诊断方法
药物性食管炎的诊断需结合 病史、临床表现、内镜检查 及 病理学检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病史采集
1. 用药史
常见致病药物:抗生素(如多西环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钾盐、铁剂等。
用药方式:服药时饮水量少、卧位服药、服药后立即卧床等。
2. 症状
胸骨后疼痛(最常见,可放射至背部)。
吞咽困难(尤其是固体食物)。
吞咽痛。
恶心、呕吐(少见)。
二、内镜检查(确诊关键)
1. 内镜表现
食管黏膜损伤:红斑、糜烂、溃疡(多见于食管中段)。
药物残留:有时可见药物片剂附着于食管壁。
2. 活检(必要时)
排除其他食管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感染性食管炎、肿瘤等)。
三、鉴别诊断
反流性食管炎:多位于食管下段,与胃酸反流相关。
感染性食管炎(如念珠菌、HSV、CMV):免疫抑制患者多见,内镜及活检可鉴别。
食管癌:内镜及活检可明确。
四、诊断标准
明确的用药史 + 典型的临床症状。
内镜下食管黏膜损伤,且排除其他病因。
停药后症状缓解(支持诊断)。
关键点
🔹 药物性食管炎多为自限性,停药后1-2周可缓解。
🔹 预防:服药时多饮水(≥200ml),避免卧位服药。
🔹 严重病例(如大溃疡、出血)需药物治疗(如PPI、黏膜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