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白内障(中毒性内障)
中毒性白内障是怎么回事?
中毒性白内障的病因
中毒性白内障是由于长期接触或摄入某些有毒物质,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蛋白质变性,从而形成混浊的疾病。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类:
1. 药物性因素
皮质类固醇:长期全身或局部使用(如滴眼液)可增加白内障风险,尤其是后囊下型白内障。
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氯丙嗪),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晶状体混浊。
其他药物:包括某些化疗药物(如白消安)、抗疟药(如氯喹)和利尿剂(如氨苯蝶啶)。
2. 化学物质暴露
工业化学品:长期接触萘、二硝基酚、三硝基甲苯(TNT)等,可通过皮肤吸收或吸入导致白内障。
重金属:如铅、汞、镉的慢性中毒,可能干扰晶状体酶系统,诱发白内障。
有机溶剂:苯、甲苯等溶剂的职业暴露,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3. 环境与职业因素
辐射暴露:长期接触红外线、紫外线或电离辐射(如X射线),可导致晶状体损伤。
吸烟:烟草中的有毒物质(如氰化物)可能促进氧化应激,加速白内障形成。
酒精滥用:慢性酒精中毒可能通过营养不良和氧化损伤间接导致白内障。
4. 其他因素
营养不良:缺乏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C、E)可能增加对有毒物质的敏感性。
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在毒素暴露下发展白内障。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可能加剧毒素对晶状体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