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参考内科学)
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是怎么回事?
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的病因
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 coli)是引起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根据其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
1.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EPEC)
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感染后附着于小肠上皮细胞,导致微绒毛破坏,引起水样腹泻。
2.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ETEC)
产生热稳定性(ST)和/或热不稳定性(LT)肠毒素。
毒素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导致水样腹泻,常见于旅行者腹泻。
3.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IEC)
通过侵袭结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症状类似细菌性痢疾,包括发热、腹痛和血便。
4.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EHEC)
产生志贺毒素(Shiga toxin),可导致出血性结肠炎。
严重时可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尤其是O157:H7血清型。
5. 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杆菌(EAEC)
通过形成生物膜聚集在肠道黏膜上。
引起持续性水样腹泻,尤其在儿童和免疫低下人群中常见。
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未煮熟的肉类、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生蔬菜等。
水污染:饮用或接触被污染的水源。
人际传播:通过粪-口途径,尤其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高危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
老年人。
免疫系统受损者。
旅行者(尤其是前往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