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威尔逊变性,颤症)
肝豆状核变性是怎么回事?
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病因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主要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在体内(尤其是肝脏、大脑、角膜等)异常沉积。
1. 遗传因素
ATP7B基因突变:位于13号染色体(13q14.3),编码铜转运P型ATP酶。
突变导致肝脏排铜功能障碍,铜无法正常排泄到胆汁中,从而在体内积累。
2. 铜代谢异常
铜蓝蛋白合成减少:血浆铜蓝蛋白水平降低(<20mg/dL)。
游离铜增加:过量的游离铜沉积在肝脏、大脑基底节(尤其是豆状核)、角膜(Kayser-Fleischer环)等组织,引起氧化损伤。
3. 病理机制
肝脏损伤:铜沉积导致肝细胞坏死、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神经系统损害:基底节铜沉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如震颤、肌张力障碍、构音障碍等)。
其他器官受累:肾脏、骨骼、角膜等也可能受到铜毒性影响。
4. 诱发因素
高铜饮食(如动物肝脏、坚果、巧克力等)可能加速疾病进展。
某些药物(如雌激素)可能影响铜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