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脉络膜症(进行性RPE脉络膜变性,进行性RPE营养不良性变性,进行性脉络膜萎缩,进行性毯层)
无脉络膜症如何鉴别诊断?
无脉络膜症的诊断方法
无脉络膜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眼病,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 和 基因检测(确诊金标准)。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初步评估和临床表现
1. 症状
早期:夜盲(常见首发症状),视力逐渐下降。
晚期:视野缩小(管状视野),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2. 体征
眼底检查可见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
可能出现白内障或青光眼等并发症。
二、眼科检查
1. 眼底检查
直接检眼镜或裂隙灯检查:显示脉络膜血管缺失,视网膜变薄。
荧光血管造影:可评估脉络膜血流情况,显示灌注缺陷。
2. 视野检查
显示进行性视野缺损,符合视网膜变性模式。
3. 电生理检查
视网膜电图(ERG):显示视杆和视锥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或缺失。
三、影像学检查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显示视网膜外层和脉络膜变薄,结构异常。
2. 超声检查
用于评估眼球结构,排除其他病变。
四、基因检测(确诊关键)
1. 适用情况
所有疑似病例,尤其是家族史阳性者。
2. 检测方法
CHM基因突变分析:无脉络膜症主要由CHM基因突变引起,X连锁遗传。
可通过Sanger测序或下一代测序(NGS)进行。
五、鉴别诊断
疾病 | 主要特征 | 鉴别点 |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类似症状,但脉络膜通常保留 | 基因检测不同(如RPGR基因) |
Stargardt病 | 黄斑变性为主 | 眼底表现和基因(ABCA4)不同 |
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病 | 多种基因突变 | 需综合临床和基因分析 |
六、诊断流程总结
临床评估:症状和眼底检查提示无脉络膜症。
辅助检查:ERG、OCT等确认功能和解剖异常。
基因检测:CHM基因突变分析确诊。
家族史和遗传咨询:评估遗传风险。
关键点
🔹 无脉络膜症是进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可帮助管理症状和提供遗传咨询。
🔹 基因检测是金标准,尤其对于不典型病例。
🔹 多学科团队(眼科医生、遗传学家)参与诊断和治疗。
建议:有家族史或出现夜盲、视力下降症状者,应尽早进行眼科全面检查和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