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小儿低铁性贫血,小儿营养性低色素性贫血,小儿营养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应该如何预防?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方法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预防核心在于 确保充足铁摄入、促进铁吸收、定期监测。以下是具体预防措施:
一、合理饮食——增加铁摄入
富含铁的食物
动物性铁源:红肉(如牛肉、羊肉)、肝脏、禽肉、鱼类(吸收率高)。
植物性铁源:绿叶蔬菜(如菠菜)、豆类、坚果、强化铁谷物(吸收率较低,需搭配维生素C)。
促进铁吸收
搭配 维生素C 丰富食物:柑橘类水果、草莓、西红柿、青椒,可提高铁吸收率。
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同食:如茶、咖啡、高钙食物(牛奶),应在餐间食用。
婴儿喂养建议
母乳喂养:母乳含铁量低,但吸收好;建议4-6个月后添加富含铁辅食。
配方奶喂养:选择铁强化配方奶。
辅食添加:从6个月开始,引入肉泥、肝泥、高铁米粉等。
二、补充铁剂——高危人群干预
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生后2-4周开始补充铁剂(1-2mg/kg/天),直至1岁。
母乳喂养婴儿:4个月后考虑补充铁剂(1mg/kg/天),如果辅食添加不足。
咨询医生:铁剂补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量导致中毒。
三、定期监测与筛查
高危儿童(如早产儿、双胞胎、贫困家庭)应定期检查:
血红蛋白(Hb)检测:建议在9-12个月、1-2岁、青春期前进行筛查。
铁蛋白检测:评估铁储存情况。
早期发现:如出现苍白、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及时就医。
四、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偏食:培养多样化饮食习惯,减少零食和含糖饮料摄入。
健康教育:家长应了解缺铁风险,确保孩子均衡营养。
预防感染:某些感染(如寄生虫)可导致铁丢失,注意卫生和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