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青光眼)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如何鉴别诊断?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方法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眼部检查、影像学评估,以确认房角关闭和视神经损伤。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初步筛查与高危因素
1. 高危人群
年龄(通常40岁以上,亚洲人群更常见)
远视眼(眼球轴短,前房浅)
家族史(有青光眼家族史者风险增加)
性别(女性略高于男性)
2. 常见症状(可能无症状或轻微)
间歇性眼痛、头痛
视力模糊、虹视(看灯光有彩虹圈)
眼部不适、疲劳
二、眼部检查
1. 房角镜检查(关键检查)
房角关闭或狭窄:评估房角结构,确认是否存在粘连性关闭。
动态房角检查:观察房角在暗光或瞳孔散大时的变化。
2. 眼压测量
眼压升高(通常 >21 mmHg),但可能波动。
24小时眼压监测:评估眼压昼夜变化。
3. 视神经和视野检查
视盘评估:杯盘比增大(C/D >0.6),视盘出血或 notching。
视野检查:显示特征性缺损,如鼻侧阶梯、弓形暗点。
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量化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损失。
三、影像学和其他辅助检查
1. 前段OCT或UBM(超声生物显微镜)
评估前房深度、房角结构,检测虹膜前凸或周边前粘连。
优点:无创,提供高分辨率图像。
2. 激发试验(如暗室试验)
在暗室中停留后测量眼压和房角变化,确认房角关闭倾向。
缺点:可能诱发急性发作,需谨慎进行。
四、鉴别诊断
疾病 | 主要特征 | 鉴别点 |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 房角开放,眼压升高 | 房角镜检查显示开放房角,无粘连 |
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由其他眼病引起(如晶体膨胀) | 有明确病因,如白内障或炎症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 急性发作,症状剧烈 | 突发眼痛、恶心、视力骤降 |
五、诊断标准总结
房角镜检查确认房角关闭或狭窄。
眼压升高(多次测量确认)。
视神经损伤证据(如杯盘比增大、视野缺损)。
排除其他类型青光眼和眼部疾病。
关键点
🔹 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可防止不可逆视神经损伤。
🔹 房角镜检查是核心,需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执行。
🔹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进展缓慢,但需定期随访监测。
建议:高危人群应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眼压测量和房角评估,以早期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