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怎么回事?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病因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菌,主要定植于人类胃黏膜,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1. 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口-口传播:通过唾液或呕吐物传播,如共用餐具、接吻等。
粪-口传播: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胃-口传播:通过胃镜检查等医疗操作传播(较少见)。
2. 易感因素
以下因素增加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
家庭聚集性: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者,尤其是父母感染时,子女感染风险高。
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卫生设施不完善、饮用水不安全等。
社会经济地位低:经济条件差、教育水平低的人群感染率较高。
年龄:儿童期感染率较高,可能与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有关。
3. 细菌特性
幽门螺杆菌具有以下特性,使其能够在胃酸环境中生存并致病:
尿素酶活性: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碱性微环境。
鞭毛运动:帮助细菌穿透胃黏液层,定植于胃黏膜。
黏附因子:如BabA蛋白,帮助细菌紧密黏附于胃上皮细胞。
毒素产生:如VacA毒素和CagA蛋白,导致胃黏膜炎症和损伤。
4. 宿主因素
宿主的免疫反应和遗传背景也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展和结局:
免疫应答:Th1型免疫反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胃黏膜损伤。
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多态性(如IL-1β、TNF-α)增加胃癌风险。
胃酸分泌:胃酸分泌减少(如萎缩性胃炎)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