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胃病(参考内科学)
药物性胃病是怎么回事?
药物性胃病的主要病因
药物性胃病是由于长期或不当使用某些药物,直接或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炎症、溃疡甚至出血。以下是常见的病因分类:
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
长期使用或过量时,易引发胃溃疡和出血。
2. 皮质类固醇
如泼尼松、地塞米松:增加胃酸分泌,减少黏液产生,降低胃黏膜修复能力。
与NSAIDs合用时,风险显著增加。
3. 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
氯吡格雷、华法林等: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后的出血风险。
4. 抗生素
如多西环素、红霉素: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炎症。
5. 化疗药物
如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抑制细胞增殖,影响胃黏膜修复,导致溃疡。
6. 其他药物
铁剂、钾补充剂:可能直接腐蚀胃黏膜。
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用于骨质疏松,但可能引起食管和胃刺激。
风险因素
高龄: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
既往胃病史(如溃疡、胃炎):更易受药物损伤。
合并感染(如H. pylori):加重药物对胃的损害。
酒精和吸烟:协同增加胃黏膜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