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伤寒论》方)
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组成:
大黄 12g
厚朴 6g
枳实 9g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600ml,煎取200ml,去滓。
分温再服(即分两次温服)。
功效与主治
功效:轻下热结,行气导滞
主治:阳明腑实证,燥屎初结,腹满痛,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谵语,潮热,脉滑而疾(即轻度肠梗阻、便秘伴发热)。
辨证要点:
腹部胀满疼痛,拒按。
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
发热,谵语,舌苔黄燥,脉实有力。
方义解析
药物 | 作用 | 配伍意义 |
---|---|---|
大黄 | 泻热通便,攻积导滞 | 主攻热结,荡涤肠胃 |
厚朴 | 行气除满,燥湿消积 | 助大黄行气,缓解腹满 |
枳实 |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 增强泻下之力,导滞下行 |
配伍特点:
泻下与行气结合:大黄攻下,厚朴、枳实行气,气行则便通。
药力较轻:相比大承气汤,无芒硝,泻下之力较缓,适用于燥屎初结或体虚者。
临床应用
急性便秘(热结型,伴腹胀痛)。
肠梗阻初期(非完全性梗阻,症状较轻)。
发热性疾病(如感冒后便秘、肠道感染)。
加减法:
热重:加黄芩、栀子。
气虚:加人参、白术(需谨慎,防伤正)。
腹痛甚:加白芍、甘草。
现代研究
促进肠蠕动: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刺激肠道,增强 peristalsis。
抗炎作用:厚朴酚具有抗炎、抗菌效果。
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体虚津亏者禁用;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服药后:观察大便情况,避免脱水,饮食宜清淡。
此方体现了仲景“下法”的灵活运用,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轻剂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