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参考内科学)
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如何鉴别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的诊断方法
感染性心内膜炎(IE)肾损害的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 心内膜炎的诊断。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
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
发热、寒战
心脏杂音
栓塞现象(如脑卒中、脾梗死)
皮肤表现(如Osler结节、Janeway损害)
2. 肾损害的症状
血尿
蛋白尿
肾功能不全(少尿、水肿、高血压)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
血培养:阳性结果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
炎症标志物:CRP、ESR升高。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2. 尿液检查
尿常规:血尿、蛋白尿。
尿培养:可能发现病原体。
三、影像学检查
1. 心脏超声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初步筛查。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更敏感,可发现微小赘生物。
2. 肾脏超声
评估肾脏大小、结构,排除梗阻性肾病。
四、诊断标准
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改良Duke标准)
主要标准:血培养阳性、心内膜炎证据(超声发现赘生物、脓肿等)。
次要标准:发热、血管现象、免疫现象、微生物学证据(非主要标准)、超声心动图表现(非主要标准)。
2. 肾损害的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和影像学检查。
五、鉴别诊断
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如急性肾小管坏死)。
六、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透析。
手术治疗:严重心内膜炎或肾功能衰竭时考虑。
关键点
🔹 早期诊断和治疗 可改善预后。
🔹 血培养 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 肾损害 通常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
建议: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尽早进行血培养和心脏超声检查,并及时评估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