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病因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SMI)是指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缺乏典型心绞痛症状的一种临床现象。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其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减少心肌供血。
老年人由于长期动脉硬化进程,冠状动脉病变更为普遍。
2.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减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疼痛感知减弱。
这种功能障碍使得心肌缺血时缺乏典型胸痛症状。
3. 心肌缺血阈值变化
长期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增加,疼痛阈值升高。
老年人由于心肌代谢变化,可能更不易感知缺血引起的疼痛。
4. 其他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增加心肌耗氧量,易发生无症状性缺血。
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可能影响冠状动脉血流,诱发心肌缺血。
5. 非心血管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和微血管病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较高。
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风险增加,易发生无症状性缺血。
老年痴呆或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影响对症状的感知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