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查疾病 > 溶血性贫血 > 病因

溶血性贫血(参考内科学)

溶血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溶血性贫血的主要病因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其病因可分为遗传性获得性两大类。


1.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膜缺陷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膜稳定性下降,红细胞呈球形,易被脾脏破坏。

  •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类似机制,红细胞呈椭圆形。

(2)红细胞酶缺陷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常见于男性,食用蚕豆或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后诱发溶血。

  •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影响红细胞能量代谢,导致溶血。

(3)血红蛋白异常

  • 地中海贫血: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失,导致无效造血和溶血。

  • 镰状细胞贫血:血红蛋白S聚合,红细胞变形为镰刀状,易被破坏。


2.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温抗体型(IgG介导)或冷抗体型(IgM介导),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

  •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如青霉素、奎尼丁等药物作为半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微血管内血小板血栓形成,机械性破坏红细胞。

  •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类似机制,常与感染(如大肠杆菌O157:H7)相关。

(3)感染

  • 疟疾: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 巴贝斯虫病:蜱传播的寄生虫感染导致溶血。

(4)物理/化学因素

  • 人工心脏瓣膜:机械性损伤红细胞。

  • 蛇毒/蜘蛛毒:某些毒素可直接溶解红细胞。

  • 化学物质(如苯、砷):损害红细胞膜或血红蛋白。

(5)其他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红细胞对补体敏感。

  • 脾功能亢进:脾脏过度破坏红细胞。

推荐大夫

更多医生 >>

擅长:擅长于鼾症、睡眠呼吸暂停、肺结核、肺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气管哮喘...

擅长: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疾病、血管通路维护...

擅长:骨病及疑难骨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重点研究各项不同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