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参考内科学)
溶血性贫血如何鉴别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方法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 骨髓检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
贫血症状: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
脾肿大:部分患者可触及脾脏肿大。
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
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
2. 生化检查
间接胆红素↑(溶血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
乳酸脱氢酶(LDH)↑(红细胞破坏释放)。
结合珠蛋白↓(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消耗)。
3. 尿液检查
尿胆原↑。
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出现)。
4. 特殊检查
Coombs试验(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脆性试验(检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G6PD活性测定(检测G6PD缺乏症)。
三、骨髓检查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倒置。
四、诊断流程总结
根据临床表现和初步实验室检查怀疑溶血性贫血。
进一步实验室检查明确溶血的存在和原因。
必要时骨髓检查。
关键点
🔹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 明确溶血的原因对治疗至关重要。
🔹 骨髓检查通常用于复杂病例。
建议: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