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怎么回事?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主要病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1.5×10⁹/L,严重时可低于0.5×10⁹/L。其病因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骨髓生成减少
药物或化学物质:如化疗药物、抗生素(如氯霉素)、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等。
放射线暴露:如放疗或意外暴露。
骨髓浸润性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转移癌等。
营养缺乏: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2. 外周破坏或消耗增加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诱导的免疫反应等。
感染:如细菌(如伤寒)、病毒(如HIV、流感)、寄生虫感染等。
脾功能亢进:如肝硬化、淋巴瘤等导致的脾肿大。
3. 分布异常
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附着于血管壁增多,循环中减少。
过敏或应激反应:如急性过敏反应、剧烈运动后。
4. 遗传性或先天性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Kostmann综合征、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其他遗传性疾病:如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等。
5. 其他原因
特发性:原因不明。
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多见于女性,良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