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

药食同源,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身体

本周推荐:葱姜盐酒

呃逆的食疗

呃逆食疗方是一种以生姜、丁香、柿蒂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食疗方法,具有温中止呃、降逆和胃等功效,适用于呃逆(打嗝)、胃寒呕吐等症。


一、配方

1. 经典呃逆食疗配方

成分用量功效
生姜10~15g温中止呃、散寒和胃
丁香3~5g降逆止呃、温中止痛
柿蒂5~10g降逆止呃、清热
500ml调和药性、助吸收

加减配伍(根据体质调整)

  • 胃寒重:加干姜5g、陈皮5g

  • 气滞呃逆:加木香3g、砂仁3g

  • 热性呃逆:加竹茹5g、黄连2g(慎用热性成分)。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处理原料

  • 生姜洗净切片,丁香和柿蒂洗净备用。

  • 若用鲜品,确保无霉变;干品可直接使用。

步骤2:煎煮药汤

  1. 将所有原料放入锅中,加入500ml水。

  2.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15~20分钟。

  3. 过滤去渣,取药汤饮用。

注意事项

  • 使用陶瓷或不锈钢锅,避免铁锅影响药效。

  • 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 温中止呃:缓解胃寒引起的呃逆、打嗝。

  • 降逆和胃:改善胃气上逆、呕吐、恶心。

  • 散寒止痛:辅助治疗胃脘冷痛、消化不良。

2. 适用人群

  • 呃逆频繁、胃寒体质者。

  • 饮食不节或受凉后出现打嗝者。

  • 轻度胃功能紊乱者。

3. 禁忌人群

  • 阴虚火旺者(易上火、口干舌燥)。

  • 孕妇慎用,尤其丁香有活血作用。

  • 热性呃逆(伴有发热、口渴)不宜使用温性配方。


四、服用方法

  • 日常呃逆:每次100~150ml药汤,温服,每日2~3次。

  • 急性发作:呃逆时立即服用50~100ml,可重复直至缓解。

  • 外用法:无典型外用法,以内服为主。

疗程建议

  • 连续服用3~5天,症状缓解后停用。

  • 若无效或加重,应就医检查。


五、相关说明

  1. 药理解析

    • 生姜含姜辣素,具有止呃、抗炎作用。

    • 丁香含丁香油,能抑制平滑肌痉挛,缓解呃逆。

    • 柿蒂含鞣质,有收敛止呃效果。

  2. 现代应用

    • 可用于功能性呃逆的辅助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

    • 研究显示,这些成分对胃肠道有调节作用,但需个体化使用。

  3. 替代方案

    • 不善服汤者可用生姜片含服丁香泡茶

    • 呃逆持久者应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

2025-08-13 1428

泄泻的食疗

泄泻食疗是一种以健脾止泻、调和肠胃为主要目标的传统中医食疗方法,适用于急慢性腹泻、脾胃虚弱等症,通过食物调理恢复肠道功能。


一、配方

1. 经典泄泻食疗配方

成分用量功效
糯米50g健脾止泻、补中益气
山药30g补脾养胃、固肠止泻
生姜3片温中散寒、止呕
适量调和煮制

加减配伍(根据症状调整)

  • 寒湿泄泻:加干姜5g、陈皮10g以增强温中化湿。

  • 湿热泄泻:加薏苡仁20g、黄连3g以清热利湿。

  • 脾虚泄泻:加党参15g、白术10g以补气健脾。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处理原料

  • 糯米淘洗干净,浸泡30分钟。

  • 山药去皮切片,生姜洗净切片。

步骤2:煮制食疗粥

  1. 将糯米、山药、生姜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约500ml)。

  2.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煮30-40分钟,直至粥稠烂。

  3. 根据口味可适量加盐或糖调味,但泄泻期间宜清淡。

注意事项

  • 使用新鲜食材,避免变质。

  • 煮制时火候宜缓,以保留营养成分。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 健脾止泻:缓解腹泻症状,改善脾胃功能。

  • 调和肠胃: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腹痛。

  • 补中益气:增强体质,预防复发。

2. 适用人群

  • 急慢性腹泻患者。

  •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

  • 术后或病后体虚需调理肠胃者。

3. 禁忌人群

  • 严重脱水或感染性腹泻者需先就医。

  • 对成分过敏者禁用。

  • 糖尿病患者慎加糖。


四、服用方法

  • 日常调理:每日1-2次,每次一小碗(约200ml),温热服用。

  • 急性期:可频繁少量服用,如每2-3小时一次,以补充水分和营养。

  • 外用法:无外用,仅内服。

疗程建议

  • 连续服用3-7天,症状缓解后逐渐减少频率。


五、相关说明

  1. 药理解析

    • 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提供能量。

    • 山药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助消化、止泻。

    • 生姜含姜辣素,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2. 现代应用

    • 可用于辅助治疗IBS(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肠病。

    • 结合 probiotics(益生菌)食用,效果更佳。

  3. 替代方案

    • 不善食粥者可用山药粉冲服生姜茶替代。

2025-08-13 4961

痢疾的食疗

痢疾食疗方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痢疾(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的方法,具有清热利湿、健脾止泻、调和肠胃等功效,适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功能性腹泻的辅助治疗。


一、配方

1. 经典食疗配方(以马齿苋粥为例)

成分用量功效
马齿苋(鲜品)50~100g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粳米100g健脾和胃、补充能量
适量煮粥介质
食盐或红糖(可选)少许调味、调和药性

加减配伍(根据症状调整)

  • 湿热重(大便黏腻、发热):加黄连5g或金银花10g增强清热。

  • 脾虚(久泻不止、乏力):加山药30g或白术15g健脾止泻。

  • 腹痛明显:加白芍10g或陈皮5g理气止痛。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处理原料

  • 马齿苋洗净,切碎或捣烂(鲜品效果更佳,干品用量减半)。

  • 粳米淘洗干净,备用。

步骤2:煮制食疗粥

  1. 将粳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约500ml),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至半熟。

  2. 加入马齿苋,继续煮20~30分钟,直至粥稠烂。

  3. 根据口味,可加入少许食盐或红糖调味,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

  • 使用新鲜、清洁的食材,避免污染加重病情。

  • 煮制时忌用油腻或辛辣调料,以免刺激肠胃。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 清热解毒:缓解痢疾引起的发热、腹痛、脓血便。

  • 健脾止泻:改善腹泻症状,恢复肠道功能。

  • 调和气血:辅助治疗里急后重、身体虚弱。

2. 适用人群

  • 急性或慢性痢疾患者,作为辅助饮食。

  • 肠胃功能紊乱、轻度腹泻者。

3. 禁忌人群

  • 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者(需优先就医)。

  • 对马齿苋过敏者

  • 虚寒腹泻(大便清稀、畏寒)者不宜使用清热类食疗。


四、服用方法

  • 日常辅助:每日1~2次,每次一碗(约200ml),温热服用。

  • 急性期:可频繁食用,每日3~4次,以补充水分和营养。

  • 外用法:无典型外用法,主要以内服为主。

疗程建议

  • 连续服用3~7天,症状缓解后逐渐减少频率,并结合其他治疗。


五、相关说明

  1. 药理解析

    • 马齿苋含有机酸、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作用,能抑制痢疾杆菌。

    • 粳米提供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帮助恢复体力。

  2. 现代应用

    • 可用于辅助抗生素治疗,减少药物副作用。

    • 研究显示,马齿苋提取物对多种肠道病原体有抑制作用。

  3. 替代方案

    • 不善食粥者可用马齿苋茶(煮水代茶饮),但功效较弱。

    • 其他食疗方如蒜泥拌马齿苋薏苡仁粥也可根据症状选用。

2025-08-13 4166

便秘的食疗

便秘食疗是一种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肠道功能、缓解便秘症状的中医方法,具有润肠通便、健脾益气、清热降火等功效,适用于功能性便秘、热结便秘、气虚便秘等症。


一、配方

1. 经典便秘食疗配方(以润肠通便粥为例)

成分用量功效
黑芝麻30g润肠通便、滋养肝肾
蜂蜜20ml润燥滑肠、调和口感
粳米100g健脾和胃、提供能量
适量煮粥基础

加减配伍(根据便秘类型调整)

  • 热结便秘(大便干硬、口干):加决明子10g、大黄5g(清热通便)。

  • 气虚便秘(排便无力、气短):加黄芪15g、党参10g(补气助运)。

  • 血虚便秘(面色苍白、头晕):加当归10g、红枣5枚(养血润肠)。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准备原料

  • 黑芝麻炒香后研磨成粉(增强润肠效果)。

  • 粳米淘洗干净,备用。

步骤2:煮制食疗粥

  1. 将粳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约800ml),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30分钟,至粥稠。

  2. 加入黑芝麻粉,搅拌均匀,继续煮5分钟。

  3. 关火后稍冷却,加入蜂蜜调味,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

  • 蜂蜜不宜高温加入,以免破坏营养成分。

  • 根据个人体质调整药材用量,避免过量导致腹泻。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 润肠通便:软化大便,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 健脾益气:改善消化功能,预防便秘复发。

  • 清热降火:适用于热性便秘,减少口干、烦躁症状。

2. 适用人群

  • 功能性便秘、习惯性便秘者。

  • 老年人、产后妇女等气虚或血虚导致的便秘。

  • 饮食不节、缺乏纤维摄入的人群。

3. 禁忌人群

  • 糖尿病患者(蜂蜜含糖,需谨慎或替代)。

  • 急性肠炎、腹泻者(可能加重症状)。

  • 对成分过敏者


四、服用方法

  • 日常调理:每日1次,早晚空腹食用,每次1碗(约200ml)。

  • 便秘发作期:可每日2次,连续服用3-5天,症状缓解后减少频率。

  • 外用法:无外用法,主要为内服食疗。

疗程建议

  • 长期便秘者可每周食用3-4次,结合多饮水、增加运动。


五、相关说明

  1. 药理解析

    • 黑芝麻富含油脂和纤维,能润滑肠道、促进排便。

    • 蜂蜜具有渗透性,能吸收水分软化大便。

  2. 现代应用

    • 可搭配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增强效果。

    • 研究显示,中医食疗在改善慢性便秘方面有辅助作用,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

  3. 替代方案

    • 不善食粥者可用黑芝麻糊或蜂蜜水替代,但效果可能稍弱。

2025-08-13 1560

郁证的食疗

郁证食疗是一种以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主要原则的传统食疗方法,通过特定食材和配方来缓解情绪抑郁、焦虑、胸闷等症状,适用于肝气郁结、心脾两虚等证型。


一、配方

1. 经典郁证食疗配方(以疏肝解郁汤为例)

成分用量功效
玫瑰花10g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佛手10g理气和中、化痰止咳
大枣5枚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甘草5g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1000ml煎煮介质

加减配伍(根据体质调整)

  • 情绪低落明显:加合欢皮10g、远志5g

  • 食欲不振:加山楂10g、陈皮5g

  • 失眠多梦:加酸枣仁15g、夜交藤10g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准备原料

  • 将所有药材洗净,玫瑰花和佛手可稍作破碎以增强药效。

  • 大枣去核,甘草切片备用。

步骤2:煎煮

  1. 将药材放入砂锅或不锈钢锅中,加入1000ml水。

  2.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30分钟,至药液浓缩至约500ml。

  3. 过滤去渣,取药液饮用。

注意事项

  • 避免使用铁锅煎煮,以免影响药效。

  • 煎煮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有效成分挥发。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 疏肝解郁:缓解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

  • 理气和中:改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 养血安神:辅助治疗失眠、多梦、心悸。

  • 调和气血: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

2. 适用人群

  • 长期压力大、情绪波动者。

  • 肝气郁结证见胸胁胀痛、叹息频繁者。

  • 心脾两虚证见失眠、乏力、食欲差者。

3. 禁忌人群

  • 孕妇慎用,尤其是有活血成分时。

  • 阴虚火旺者(如口干、潮热)不宜单独使用。

  • 对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服用方法

  • 日常保健:每次100-150ml,每日2次(早晚温服)。

  • 症状明显期:每次150-200ml,每日3次(餐后服用)。

  • 疗程:连续服用2-4周,观察效果,必要时停用1周后再继续。

注意事项

  • 服用期间保持情绪舒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 如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请咨询中医师。


五、相关说明

  1. 药理解析

    • 玫瑰花含挥发油、黄酮类,具有抗抑郁、镇静作用。

    • 佛手能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气滞症状。

  2. 现代应用

    • 可用于辅助治疗轻度焦虑症、抑郁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结合心理咨询和运动,效果更佳。

  3. 替代方案

    • 不善煎煮者可用成品中成药如逍遥丸,或饮用花茶(如玫瑰花茶)。

2025-08-13 3643

黄疸的食疗

黄疸食疗是一种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要原则的传统中医食疗方法,适用于湿热蕴结、肝胆失疏所致的黄疸,症见目黄、身黄、小便黄等。


一、配方

1. 经典黄疸食疗配方(以茵陈蒿汤为基础)

成分用量功效
茵陈蒿15~30g清热利湿、退黄
栀子10~15g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大黄5~10g泻热通便、活血化瘀
1000ml溶剂,助药力释放

加减配伍(根据体质调整)

  • 湿热重:加茯苓15g、泽泻10g以增强利湿。

  • 肝气郁结:加柴胡10g、郁金10g以疏肝解郁。

  • 脾胃虚弱:加白术10g、甘草5g以健脾和胃。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处理原料

  • 将所有药材洗净,晾干备用。

  • 大黄可切片或捣碎,以增强药效。

步骤2:煎煮药汤

  1. 将茵陈蒿、栀子、大黄放入砂锅或陶瓷锅中,加入1000ml水。

  2.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30分钟,至药液浓缩至约500ml。

  3. 过滤去渣,取药液备用。

注意事项

  • 忌用铁器煎煮,以免影响药效。

  • 煎煮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 清热利湿:缓解湿热黄疸,改善小便不利。

  • 疏肝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减轻肝胆负担。

  • 解毒退黄:辅助治疗病毒性肝炎、胆道疾病引起的黄疸。

2. 适用人群

  • 湿热型黄疸患者,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 肝胆湿热、小便黄赤者。

3. 禁忌人群

  • 孕妇、脾胃虚寒者(易导致腹泻)。

  • 阳虚或寒湿黄疸者(症见黄色晦暗)。

  •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服用方法

  • 日常服用:每次100~150ml,每日2次(早晚温服)。

  • 急性期:可增至每日3次,但需监测症状。

  • 外用法:不适用,主要为内服。

疗程建议

  • 连续服用1~2周,症状缓解后减量或停用。

  • 长期使用需咨询中医师,避免损伤脾胃。


五、相关说明

  1. 药理解析

    • 茵陈蒿含茵陈蒿素,具有利胆、保肝作用。

    • 栀子和大黄协同清热泻火,促进毒素排出。

  2. 现代应用

    • 可用于辅助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但需结合现代医学治疗。

    • 研究显示,此方对降低血清胆红素有一定效果。

  3. 替代方案

    • 不善服汤药者,可用茵陈蒿茶(单味茵陈蒿泡水)作为日常保健,但功效较弱。

2025-08-13 4835

食疗分类

按功效和适用人群查找食疗方

常用药酒

葵花酒 花椒酒 肉桂酒 桑菊酒

中医食疗

痱子的食疗 湿疹的食疗 早搏的食疗 先兆流产的食疗

感冒的食疗

暑湿感冒的食疗 气虚感冒的食疗 风热感冒的食疗 风寒感冒的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