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怎么回事?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的病因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由肝素使用引起的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种类型:HIT I型和HIT II型。
1. HIT I型
主要病因:非免疫性反应,通常发生在肝素治疗开始后的1-2天内。
血小板计数轻度下降,通常无需停药即可自行恢复。
可能与肝素直接激活血小板有关。
2. HIT II型
主要病因:免疫介导的反应,通常发生在肝素治疗开始后的5-14天内。
由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PF4)结合形成复合物,触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PF4/肝素抗体)引起。
这些抗体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消耗,进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可能引发严重的血栓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3. 风险因素
肝素类型:未分级肝素(UFH)比低分子量肝素(LMWH)更容易引起HIT。
治疗时长:治疗时间超过5天风险增加。
患者因素:外科手术患者(尤其是心脏手术)和女性患者风险较高。
既往HIT病史:曾患HIT的患者再次使用肝素时风险极高。